浅谈中国地方民歌发展的流行趋势

2020-07-03   来源:劳动合同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浅谈中国地方民歌发展的流行趋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中国地方民歌发展的流行趋势

  民歌,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曾经一度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人的精神起到了净化、升华、激励的作用。

  然而在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现代传媒技术,如电视、互联网等的大众化,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审美情趣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了,传统的民歌已经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也已经不符合现代的流行趋势,因而缺少了市场竞争力,也只是被少数的人们所喜爱。因此,只有发现传统民歌的不足,才能使其再次受到人们的亲睐。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歌发展的不足

  (一)共性风格与个性风格发展不平衡

  民歌的共性风格表现为甜、亮、水、脆、柔的声音色彩,质朴、柔美、亲切、亮丽、传神的演唱风格。在用声方法上,发声位置比较靠前,较多地注入了真声色彩;在歌唱语言的处理上,吸取曲艺与戏曲中的叙事风格,以口语化、亲切感见长;在歌曲表现上,采取戏剧性变化的手段,以夸张虚拟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作品内容。在北方语音基础上形成的共性风格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模式,蒋大为、阎维文、彭丽媛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民歌的个性风格是一个多元体系,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一般来说,北方民歌多用七声音阶,音域较宽,旋律起伏较大,风格较为开阔、奔放。南方民歌多用五声音阶,音域较窄,旋律线条较为平稳,风格偏于秀丽、委婉。而各少数民族的个性风格差异就更为复杂。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十年动乱,造成了各行各业的思想混乱,传统民歌的传承受到了冲击。之后,随着欧洲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的不断来访,欧洲技法与民族技法共性风格的结合进一步深入。美声技法被充分重视,传统民族唱法却走进了低谷,传统民歌的观众正在减少,有些品种已经失去了生存空间。彭丽媛的演唱模式出现后,企图在民族歌坛显山露水的歌手们找不到突破彭丽媛模式的新路子,便一再模仿她的风格,造成了民族歌坛风格单一、千人一面的局面。

  这就是两种风格的发展失去平衡造成的后果,使民族声乐在继承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声乐方面显得“底气不足”。因此,民族声乐应注重共性和个性的平衡发展,既要保持共性风格的发展势头,又要努力培养多种个性风格的声乐人才。

  (二)舞台表现力不强

  许多演唱民歌的演员在演唱时为了美观都保持一样的姿态,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看多了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拘谨、乏味。再加上一贯的礼服穿着,几个不变的手势动作,缺乏新意,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而那些流行歌手,他们在演唱的时候往往边舞边唱,表情丰富,表演夸张。特别是在大型文艺晚会上,通俗歌唱常采用歌伴舞形式,有一人的伴舞,也有几十人的群体伴舞,加之五光十色的灯光,光怪新奇的服饰,化妆以及各种电子乐器的特殊音响,复合音响,使演唱气氛热烈,场面辉煌,产生独具一格的舞台效果。民歌演员在舞台表演上也不及流行歌手善于调动观众的热情,从服饰、形体上给观众以视觉美、造型美。

  (三)音乐表现形式不够丰富

  民歌本来是指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歌曲形式,现在也指一些作曲家创作的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前者一般称为传统民歌,而后者叫作创作民歌。无论是哪种民歌,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既然是民族的东西,自然要用民族的乐器来演奏,这样才能把其中民族的特色表现出来。在音乐表现方面,有些民歌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像伴奏乐器就可以加进一些现代电声乐器或者是西洋的演奏乐器,也可以把民歌的素材与流行歌曲结合,从而使音乐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流露出时代气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不断需求,为大众所喜爱。

  二、当代民歌发展的状况

  (一)打破传统,加入时代因素

  时代因素是指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特点的元素。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当代民歌发展依然需要鲜明的个性,刀郎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疯狂畅销,他的歌实际上只是把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简单上口的歌词创作而成的。木卡姆就是一种歌舞大曲形式,其特点与维族音乐大体相似,微分音、节奏的多变性和舞蹈性兼具。刀郎的歌词有着较强的叙事性和画面感,《2002年的第一场雪》中的“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窗外的北风凛冽”通过简单的场景描写,烘托了整首歌的氛围。刀郎的音乐并不奇特,它半流行、半摇滚、半民族,但却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达到了最广泛大众的最平均的审美要求,

  (二)传播形式日益广泛

  20世纪80年代,民歌手的主要曝光机会是通过晚会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但中国晚会的特性越来越多地与商业格格不入了,它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整合传播策略的全面提升将是吸引受众目光的重要途径。

  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民歌手不应该将自己的脚步固封在晚会、歌手大奖赛这些狭窄的天地中,而应该挖掘更深厚的市场潜能,具有更现代化的意识,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将歌曲的内涵与歌手的形象定位相互融合。

  (三)跨界歌手给民歌注入新的活力

  当代歌坛涌现出一批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跨界歌手,有从美声转到通俗,有从民歌转到通俗的等等,他们如何转换无疑都给歌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谭晶为例,虽然现在她是一位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的流行歌手,但是在此之前她却也是一位优秀的民歌歌唱演员,成功地转型使她倍受人们的关注。她的嗓音明亮而充满磁性,情感表达细腻真挚,很能打动人心。她演唱的许多歌曲都是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像《在那东山顶上》、《金达莱》、《壮家妹》等。但这些歌曲同时又具备了流行歌曲的一些元素,通俗易懂,旋律优美,琅琅上口。谭晶在演绎这些歌曲的时候,既表现出歌曲的民族风味又体现出了它的流行特征。诸如此类的歌曲在视觉和感观上都给人打上了“新”的印迹,并被人们广为传唱。   “民歌新唱”这种音乐现象不仅被赋予了大量西方文化和音乐的基因,而且被赋予了强烈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色彩,它是经过现代包装,融视听为一体,技术与艺术嫁接的,流行的“民歌”,是一种大众音乐。

  三、未来民歌的发展趋势

  (一)建立“新民歌”概念,扩大民歌外延

  为了使民歌不仅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存活下去,而且更加兴旺起来,使新的民歌能够不断产生,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

  第一,结合实际,建立“新民歌”概念。新民歌,即:“现代社会在传统民歌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及大众品味特点的歌曲。”①与传统民歌概念作个比较,过去的民歌概念为:“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②由此可见,过去的民歌主要是写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十分局限。应结合实际,充实民歌内涵,只要是具有民族风格和特点的歌曲,都属于“新民歌”的范畴。

  第二,扩大创作班底,培养新型创作人才。由于过去劳动人民绝大多数都不识字,传统民歌创作与流传过程具有口头性特点。传统民歌的曲调和唱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经过众人加工而产生变异,因此还具有集体性特征。现在民歌创作主要是通过书面创作的形式来实现的,因而要积极地培养创作型的人才,扩大创作班底,在增加创作数量的同时,保证民歌作品的质量。

  第三,借鉴欧美各国,开辟民歌创作新思路。民歌不仅包括传统民歌,也包括作曲家模仿民歌风格进行创作或依据民歌曲调改编的歌曲。因此,新民歌应包括作曲家的类似作品,从而使新民歌与国际接轨,扩大在国际间的传播,同时通过作曲家的加盟,使新型民歌的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和充分的提高。

  总之,传统民歌强调创作的口头性、集体性,流传的变异性特征。而“新民歌”则重点强调思想内容的人民性、创作风格的民族性和审美取向的大众性。

  (二)选择性的借鉴流行音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现代流行歌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是因为它是一种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同时集娱乐性、商业性为一体的音乐形式。

  当代流行歌曲常常与现代电子、声像技术融为一体,它最大限度地迎合、满足普通大众的欣赏审美心理,因而拥有大量的听众。不仅如此,现代流行歌曲还融入了民族的特色,它们从传统音乐中吸取了丰富的资源,深刻体会民歌演唱的神韵和精髓,不断地探索现代技法民族化的各种可能性,努力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相结合,将两者的精华部分加以提炼,以便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使其既具有民族的风格、语言特色、审美观念及情感体验,又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人民的生活情感,引起大家的内心共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开拓民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新途径

  民歌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歌是这个时代的音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音乐界一方面要努力拯救传统民歌遗产,另一方面更要积极组织创作新民歌,活跃民族音乐市场,寻求民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新途径。

  总之,民歌是传统音乐的基础,为推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更展现其自身的独特魅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民歌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民歌只有保持不断创新发展的势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才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真正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流行歌曲。

  参考文献:

  (1)南利华,《流行歌曲与传统民歌之比较》[J],载《中国音乐》2001年第2期.

  (2)王燕星,《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民歌的现状和发展》[J],载《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

  (3)王地山,《民歌的魅力及其走向》,载《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赵晓军,《民歌发展趋势之我见》[J],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作者单位: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浅谈中国地方民歌发展的流行趋势

https://m.ndcksc.com/hetong/20315/

推荐访问

中国教育的现状 中国制造业现状 近代民歌发展 山东民歌的研究现状 我国民歌的现状 我国现代民歌的发展方向 中国近代歌曲的发展 中国民歌产生 中国民歌的现状及传承 中国民歌现状 民谣的发展 对民歌的展望 民歌的发展现状 民谣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民歌的现状及传承 中国近代民谣发展史
分享

热门关注

劳动合同书样本精选五篇

劳动合同

北京市劳动合同范本(合集四篇)

劳动合同

免费劳动合同电子版下载范文(通用3篇)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期满考核表个人工作总结及自我鉴定范文(通用3篇)

劳动合同

加油站员工劳动合同书(锦集4篇)

劳动合同

免费劳动合同电子版下载锦集五篇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书》电子版(更新于2022年民法典)精选四篇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书免费精选六篇

劳动合同

商场营业员劳动合同范文(通用3篇)

劳动合同

眼镜店员工劳动合同范文汇总三篇

劳动合同